随着企业信息化不断深入,企业非信息化主管领导及政府主管部门等越来越重视信息化的建设,考察、调研的环节逐渐增多,但是也面临一定的困惑,因为不是科班出生,而信息系统的内在性和隐形性,如何判断企业应用信息化的水平?如何通过考察、调研获得启发,深化和指导本企业或本地区信息化的建设?
近期,在给某市经信委班子成员及信息化分管部门的交流培训中,结合自己的理解,提出了4“看”的思路,现分享如下:
首先是看人。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看,即看企业领导、信息化负责人、业务部门负责人和业务骨干。
企业领导主要看他对信息化的态度、是否亲自应用信息系统及对信息化价值的看法。通常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,企业领导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,将之作为实现企业战略落地和推进企业管理变革的有效手段,参与到信息化规划及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决策环节,同时会亲自应用核心的信息系统,并根据系统数据(图表)的情况,对决策提供依据;对信息化的价值更为看中的是全局性、长期性,而不会纠结于其短期效益,相应的投入也是有计划、持续进行投入。
信息化负责人主要看他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否有比较清晰的构架、建设思路是否清晰、是否关注企业发展战略与业务流程、对系统间的集成有清晰的办法、是否关注数据(信息)的管理、是否对信息化规划实施及运维具有很好的管理及掌控能力、是否建立了相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,还是仅仅关注于某些技术细节或沉迷于某单一系统的成功实施上。
业务负责人重点关注的是其是否亲自应用信息系统来辅助业务管理,是否会有针对性的提出系统深化应用的思路,是否会根据信息系统的要求优化管理,是否关注业务的衔接、及相关系统间的集成。
业务骨干重点关注的是其对系统的应用情况,数据录入及维护的情况(及时性、准确性等),通过系统应用提出系统及业务优化等建议等,而不仅仅停留在界面及操作上的优化及抱怨上,或对数据录入的繁琐上。
总之信息化建设,人是关键的因素,如果信息系统没有人的参与和应用,是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效果的,其实很多企业信息化水平不高,不是投入、技术等问题,其核心的原因在于“人”,没有从内心认可信息化的理念,认可其价值,当我们将信息系统的应用变成企业业务流程的规范操作的一步,当我们将数据质量的管理像管理质量管理一样进行管理,企业的信息化水平通常不会很低。
其次看现场。看现场是最能看出制造企业应用信息化的实际情况,重点可以看线边、看仓库、看流转单及看设备采集等。
看线边,不是线边没有物料就是好,而是看是否有序、是否按照生产节拍进行、线边的关键物料是领用还是配送、线边物料的应用是否按照一定的堆栈规则进行等。另外线边还可以看到盛放物料的容器情况。
看仓库,重点可以看仓库的整体情况,物料是否进行有效的编码,是否按照库位号进行摆放,库位号是固定还是可变的,最低库存量的维护情况,关键件或特殊件的管理情况等;
看流转单,流转单是如何产生的(生产计划及执行情况)重点,可以看流转单上所呈现的信息,计划的分配情况、完工的处理、关键件及核心件的情况、质量情况等。
数据采集,相应的数据采集措施是否得当,制造情况、关键工艺、质量信息等的采取是否有效、各种看板是源于集成的系统,还是花样文章等。
总之对于制造企业而言,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企业,在现场的很多环节都能看到信息化的“身影”,而信息化应用得一般的企业,仅仅能在办公室里看到信息的“身影”。
第三看系统。可分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。
硬件系统可以重点参观其数据中心,数据中心的整体环境、设备的摆放情况、强弱电的走线情况、相应防护及应急措施的情况等。
软件系统相对困难一点,但可从以下方面看到企业应用的水平,一方面是企业研发工具的应用情况(二维、三维,设计平台是否统一,通用件库的情况等)、CAE工具的配备情况等;其次研发流程的情况,可重点看研发项目管理、流程管理、产品结构管理、产品配置管理、产品变更管理、图文档管理等环节;第三,看企业计划、成本及预测等关键业务应用系统的情况,例外是否频繁(系统外运行的情况)等;最后,看系统间的整合,跨系统业务流程、数据集成及处理及展现情况等。
总之看系统,如果时间允许,可围绕纵横两方面的进行深度挖掘,纵向是系统覆盖业务的情况,横向是系统覆盖业务的深度。
最后看体系。就是看信息化管理的体系。可重点关注信息规划、选型、实施、业务流程、数据管理、信息安全、信息化部门的管理及绩效情况等。
信息化规划的频度、牵头负责人、规划的思路和办法、对未来蓝图与企业战略的吻合程度等;
选型及实施的流程,相应的管理办法,决策机制、奖惩措施、验收及后续运维情况等;
业务流程管理的机构,及业务流程的规划、自动化、优化等。
总之信息化程度高的企业,其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是健全、可行且持续优化的。
添加专属销售顾问
扫码获取一对一服务